发布日期:2024-08-26 05:38 点击次数:99
1988年,我国404号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登艇前百名艇员相互帮忙拍遗照,赶着写下遗书,这时,62岁的黄旭华突然说了一句话,众人瞬间慌了!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汕尾。其求学之路实在算不上是顺利,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战火纷飞,黄旭华不得不辗转广东、广西、四川等多地求学,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黄旭华爱国的赤子之心不断发芽,并立下报国之愿。
1949年,黄旭华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并在次年转正。据说黄旭华的入党申请书是这么说的: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后面,黄旭华用自己的一生信守了这个年少时许下的诺言。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北有苏联,东有美国隔岸相望,这两个持有核武器的国家,不断对我国施压核威胁。对于这种情况,我国决定自主研发核潜艇,毛主席也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当时的黄旭华也有幸成为研发团队中的一员。
虽然当时的我们国家对于研发核潜艇的决心牢不可摧,但是现实却是核潜艇的技术在美苏两国属于是核心机密,美苏等国绝不会允许另外一个掌握核技术的大国的出现。所以这对于黄旭华这群年轻人来说无异于从零开始。
由于当时研发核潜艇属于是机密中的机密,这也意味着研发人员必须做好保密工作,和许多从事机密工作的人一样。
黄旭华在1957年与家人度过一个元旦后,便毅然决然离家开始隐姓埋名进行核研究,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一次元旦竟是黄旭华与父亲见的最后一面,因为直到黄父去世时,父子二人都再未见面。
古人说忠孝难两全,这句话放在黄旭华的身上再贴切不过了。对此黄旭华说过:我对于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研发伊始,也恰逢三年灾害开始,技术上的缺乏以及食物方面的匮乏加剧了研究的难度,虽说国家对于科研人员有着优待,但奈何60年代的我们国家的确属于物资匮乏的时代。
但是黄旭华等研究人员毫无怨言,在艰苦的环境中仍不忘初心,坚持研究,并且这一坚持就是整整三十年。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这为当时处于研究瓶颈的黄旭华等人带来了核潜艇下海的希望,不久后,因故搁置了三年之久的核潜艇研制工作再次全面启动。
同时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也成立了,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黄旭华也开始了漫漫的求索之路,没有现成的图纸参考,那就一边充当设计师,一边充当施工者。
食物资源匮乏,那就一省再省,口粮也是一减再减,直到只剩两个馒头做晚饭挑灯夜战;没有计算机,那就用我们老百姓算账用的算盘,用人工一点点打出来数据。
上世纪70年代到八十年代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个特殊的时期,因为持续十年的文革开始了,研究人员不得不白天养猪、修猪圈接受批斗,晚上还要继续研究核潜艇。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旭华及其团队的努力没有白付,开始频频有捷报传来。首先就是1970年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的下水,这标志着核潜艇研究取得初步成效。其次是1974年的“长征一号”的下水,意味着我国初步实现了核潜艇用于军事用途的目的。
1988年,我国进行首次核潜艇深潜测试,这对于潜艇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测试,可以说这项测试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一艘核潜艇是否合格,能否正常工作。
对于测试人员来说,这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一旦失败,在数百米的深度下的压力人会直接被挤压扁。
这个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时年62岁的黄旭华竟然主动要求下潜,这可把当时的在场人员给吓坏了,大家极力劝阻这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奈何黄旭华决心已定,要确保人、艇的安全。
下潜的每分每秒都让人都惊心动魄,直到潜艇再次浮出水面才宣告了深潜任务的成功,这也真正地意味着我国具有了水下核反击的能力。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在那个年代对于爱国精神的最好诠释,在最意气风发的年纪,把人生最为宝贵的三十年奉献到祖国的建设当中,这需要的是怎样高尚的精神品质。
有记者曾问黄老先生爱国主义是什么,黄老先生只说了一句话:把自己的人生志向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